党工部:dgb@gingkoc.edu.cn
纪委办:yxdi@gingkoc.edu.cn 通过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感染力,学校党委工作部对获得省级教育系统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们分别进行访谈,接下来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优秀共产党员系列访谈录--尹莉

问:请谈谈您的入党初心是什么?是什么促使您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尹莉:我的入党初心,本质上是“想成为一个能为他人多做点事的人”,这份初心和我对“教育”与“责任”的理解紧紧绑在一起。父亲和爷爷都是党员,在单位上和生活中都经常帮助人,我当时就觉得“党员”是“靠谱、能帮人”的代名词。后来读大学、读研、走上讲台前,我的硕士导师作为老党员更让我坚定了这份想法——她总是对学生充满耐心和热情,总是为学生考虑,在工作中也总是永远承担责任。正是这些身边人的影响,让我意识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头衔”,而是为了给自己的教育工作找一个更“坚定的方向”——不仅要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以党员的责任感,帮他们解决成长的困惑、照亮前进的路。2005年我正式入党时,在入党志愿书里写了一句话:“愿以党员之责,做学生成长的‘陪跑者’”,这也是我至今坚守的初心。
问: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您认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最需要具备哪些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您是如何以此要求自己的?
尹莉:在当下,我认为优秀党员最核心的是“两个坚定、一个主动”:一是政治素质要“坚定”: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刻在心里,不能只当“教书匠”,更要当“育人者”;二是思想品质要“坚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心,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教育的“慢”,也扛得起责任的“重”;三是行动上要“主动”:不能等“任务来了才做”,而是主动想“学生需要什么、教学岗位需要什么”,把服务落到实处。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具体:比如在工作之余尽量坚持在“学习强国”平台对党和国家的新的动态和发展进行学习,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融入每节课——讲专业知识时,向学生传授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指导考研时,不仅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更会和他们聊“读研不是为了逃避就业,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再比如同事有教学难题,我会主动把自己的讲课经验、竞赛指导经验、考研指导方法分享出去,一起探讨;加入公益组织,我都会积极参加公益志愿者活动——这些都是我对“党员标准”的日常践行。
问: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您是如何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的?有哪些特别深刻的学习体会?
尹莉:我深化理论理解的核心方法,是“把理论‘掰碎’了融入教学和实践”,而不是“死记硬背条文”。比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不会只看原文,而是会想“这和我的英语教学、学生培养有什么关系”:
学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我意识到教育的“人民性”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比如有个2017级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考研时心态崩了想放弃,我不仅帮他制定“碎片化学习计划”(利用他兼职的间隙补知识点),还帮他联系以后可能会就读学校的老师了解复试要求,最后他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上所报考的院校,现在已经在自己工作领域有了积极发展,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帮每个学生实现“成长的可能”;
学“脱贫攻坚精神”时,我主动报名学校的教育扶贫项目,去到了学校对口扶贫的乡镇中心学校培训英语老师——当地老师说“我们想教好,但不知道怎么让学生敢开口说英语”,我就结合理论里的“精准施策”,帮他们设计“情景化教学方案”(比如用农村常见的“赶集”“种地”做对话场景),看着当地学生从“不敢说”到“主动用英语介绍家乡”,我才真正懂了“脱贫攻坚不是‘送物资’,而是‘扶能力’”。
最深刻的体会是:党的创新理论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对我们教师党员来说,学理论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方向感”、服务更有“针对性”,让“为党育人”的目标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问:请结合您的工作岗位,谈谈您是如何将党员身份与本职工作相结合的?在岗位上取得了哪些突出的业绩或贡献?
尹莉:我的岗位是英语教师,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把党员的‘服务性’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党员身份不是“标签”,而是“责任标尺”,比如学生有需求,我就要多走一步;同事有需要,我就要多帮一把;社会有召唤,我就要多尽一份力。
具体到业绩上,有三个方向的积累:
学生培养上:17年来从2008级到2021级,我累计指导了近40位学生考研成功。这些成绩不是“靠运气”,而是我把“党员的耐心”放进了指导里——比如给每个考研学生建“专属档案”,记录他们的薄弱环节,甚至学生考研复试时,我会提前帮他们查目标院校的导师研究方向,整理复试的重点,让他们更有底气;
同事协作上: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党员先锋岗以及英语专业的党员骨干,我牵头组建了“英语专业高水平竞赛团队”,积极带领新进年轻老师组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和建设;
社会服务上:除了教育扶贫,我还长期参与社会公益——定期参加公益组织“爱心背包”定期组织的公益志愿者活动,为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教育扶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问:能否分享一两个具体事例,说明您是如何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
尹莉:第一个事例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有关。2019级有个学生叫小杨,英语基础特别差(四级考了3次都没过),但想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一开始他很自卑,跟我说“老师,我可能不行,要不我放弃吧”。我知道后,先跟他聊了3次天,才知道他是农村孩子,想通过考研改变家庭条件,但怕“考不上白费功夫”。我跟他说“党员做事,从来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有希望’”。之后我给他制定了“阶梯式计划”:前3个月补基础(每天背50个单词、做1篇语法填空,我每天检查),中间3个月练阅读(每周帮他分析2篇错题,教他“题干定位法”),最后3个月攻写作(每篇作文我都逐句改,从逻辑到用词,甚至标点符号都标出来)。考研前1个月,他妈妈生病住院,他想回家照顾,我主动帮他联系学校的“临时补助”,还帮他录了“线上复习课”,让他在医院也能学。最后他考上了家乡的师范学院,现在每次给我发消息都说“老师,是您让我知道‘坚持’真的有用,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帮更多农村孩子学好英语”。
第二个事例是“教育扶贫”的事。2021年,学校组织去某偏远县的中学扶贫,我负责培训当地的英语老师。去了之后发现,当地老师最大的问题是“不敢说、不会教”——很多老师发音不标准,怕教错学生,所以上课只讲语法、不练口语。我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先跟他们一起上课,看他们的教学难点,然后设计了“‘接地气’的口语教学法”:比如教“fruit”(水果),就带他们去当地的果园,让学生用英语说“apple(苹果)”“pear(梨)”;教“pasttense(过去时)”,就让学生说“昨天我帮妈妈喂鸡”“上周我和爸爸种地”。我还把自己的教学视频、课件都拷贝给他们,承诺“以后线上随时答疑”。半年后,当地的老师给我发视频,说学生现在敢主动举手说英语了,还有个学生在县里的英语演讲比赛拿了一等奖。这件事让我明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是“我比别人做得多好”,而是“我能帮别人变得更好”。
问:请谈谈您在工作之余或日常生活中,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经历和感受。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尹莉:我联系的“群众”,其实就是身边的学生、同事,这些经历让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服务不是‘走过场’,而是‘解决别人的真困难’”。
比如和学生的联系,我不仅是“老师”,更像“他们的树洞”。多位同学在校的时候和我交流学习和生活,就业规划等。他们在毕业后读研期间和我商量自己的硕士导师的选择,在工作后一些重要时刻打来电话和我交流工作中所遇到的困惑。甚至还在自己家庭生活遇到困境和选择的时候来和我讨论。这些都是信任。
问:在您身边,是否有其他优秀的党员同志对您产生过积极影响?可以分享一下吗?
尹莉: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黄学军教授。黄教授让我明白:“优秀教师党员不是‘一时的先进’,而是‘一辈子的教育坚守’”。
我刚入职时,教学经验不足,第一次上课,紧张得手抖,课没讲好,下来后我躲在办公室哭。我告诉了黄老师,她知道后,没有说“没关系”,而是给我分享她自己才从教时候的尴尬时刻以及遇到类似教学情况,该如何调整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教会如何备课。我一直记在心里。现在我也会像他一样,年轻老师上课来和我交流时毫无保留地分享、坚持对学生有问必答,因为我知道:党员的“优秀”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传帮带”——把好的作风、好的做法传下去,让更多人成为“能帮人、会做事”的党员。
问:对于新党员和青年同志,您有什么样的期望和建议?如何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尹莉:对新党员和青年同志,我的期望很简单:“扎根岗位,守住初心;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具体有三个建议:第一,“学理论要‘实’,不要‘虚’”:不要把学理论当成“任务”,而是结合自己的岗位学——比如青年英语老师,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就可以思考“怎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让学生既懂英语,又爱中国”;新党员学“党的群众路线”,就可以从“多和学生聊天、多帮同事做事”开始,让理论真正“用起来”;第二,“干工作要‘专’,不要‘浮’”:青年同志有活力,但容易“急功近利”,想“快速出成绩”。其实教育是“慢功夫”,比如指导学生考研,不是“帮一个考上就完了”,而是要思考“怎么帮更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做教学研究,不是“发几篇论文就够了”,而是要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比如“怎么让基础差的学生爱上英语”,把“专”劲用在岗位上,才能真正成长;第三,“服务群众要‘真’,不要‘装’”:不要觉得“服务群众是大事,跟自己没关系”,其实帮学生解答一个疑问、帮同事查一次资料、参加一次志愿服务,都是“服务群众”。关键是“真心”——比如学生有困惑,不要说“你自己解决”,而是耐心听、主动帮,这样才能真正和群众走得近。
至于怎么帮他们成长,我会尽自己的力:一是“分享经验”,把我17年的教学感受经验、考研指导方法,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老师;二是“带他们干”,比如教育教学改革、社会公益活动时,我会拉着年轻党员一起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党员的责任”——比如带他们去乡村学校,让他们亲眼看到“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这样比“说一百句大道理”更有用。
问:展望未来,您对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什么新的打算和目标?
尹莉:新时代新征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不仅要“服务学生”,更要“服务社会”。对我来说,未来有三个“小目标”:
第一个目标,“在教学上‘再深耕一步’”:继续做好“考研指导”,但不只是“帮学生考上研”,而是要增加“职业规划指导”——比如帮学生分析“英语专业考研后,除了当老师,还能做什么(比如跨境电商、国际公益组织)”,让学生不仅“考得上”,更“走得远”;同时,我想和年轻老师一起,开发“‘中国故事’英语课程”,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故事融入教学,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的“新时代故事”。
第二个目标“在‘传帮带’上‘再用心一些’”:对新党员和年轻老师更多的一些帮助。
总之,新时代的征程上,我想继续做一名“接地气”的党员教师——在讲台前,做学生的“陪跑者”;在生活中,做群众的“贴心人”,用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为教育事业、为社会服务,多添一份力。
成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广场路北二段60号
联系电话:028-87979222
宜宾校区 地址:宜宾市南溪区凤凰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831-3306222
川公网安备 51012402000532号 蜀ICP备05022230号-3 网站建设:成都三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