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党工部:dgb@gingkoc.edu.cn

【银杏气象】探设计艺术学院实践教学改革——艺术设计教学的“人间烟火”

发布时间:2023-08-08 21:24:03       文章来源: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党委工作部        点击量:2873

实践教学改革说易行难。既要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征,也要在实践中体现专业理念的先进性和特色人才培养特性。设计艺术学院的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出创造能力强、技艺精湛及情智兼备的年轻设计师们?

为此,设计艺术学院的老师们带领学生尝试探索“项目驱动+作业(作品)”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依托学校“酒店”与“旅游”的两大特色,围绕IF艺术美学餐厅展开课程实践。学生们通过对餐厅主题风格的把握,思考如何通过作品传达主题信息,为学生对旅游文化、酒店主题等内容在产品设计中的表达打下基础。

此次教学改革的对象分别是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课程主题由《构成基础》、《主题餐厅餐具设计》、《商业摄影与影像设计》三门核心课程构成。

01《构成基础》

对于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们来说,构成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造型设计课。这门课程以立体构成内容为主,是设计专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传导,在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老师的指导与组织下,同学们结合前期所学到的构成基础理念,并加注自己的设计创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纸材、线材、木头、玻璃等材料,通过手工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制作等多种方式,设计出符合IF艺术美学餐厅美学的展陈。

值得注意的是,同学们除了做出各种有意味的造型,还把结构、拼装方式等一同展示出来,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4.jpg

平面构思图

5.jpg

展陈成品

6.jpg

平面构思图

7.jpg

展陈成品

02《主题餐厅餐具设计》

主题餐厅餐具设计课程是一门极具个性与特色,又实时融合当下审美特色的设计专业性课程。在正式实践前,老师们带领同学们来到IF艺术美学餐厅,对其内外部环境、餐厅光照餐厅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融入IF艺术美学餐厅的特色,围绕就餐环境、就餐人数、就餐主题,结合创意设计方法、材料科技与工艺、艺术美学,传统工艺,为主题餐厅餐具设计、艺术生活提供新的创意方案。

此后,同学们运用陶瓷餐具彩绘、掐丝珐琅、滴胶等工艺,对餐具进行设计创作。

在结课展示会上,各小组根据以IF美学艺术餐厅不同包房主题、聚会人数出发,依据餐厅现有的就餐环境、灯光设计、氛围等,围绕传统文化、特色人群、生活美学等方向进行探索,最终呈现出“予蝶”、“山茶之约”、“银杏有约”、“蓝色纪念”、“冰山一角”、“跃海”六个风格迥异的设计方案。

03《商业摄影与影像设计》

在《构成基础》《主题餐厅餐具设计》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视觉传达专业的老师也将《商业摄影与影像设计》课程从教室“搬”进了IF艺术美学餐厅——指导学生对《构成基础》《主题餐厅餐具设计》课程的作品(作业)、及餐厅内精美的菜品进行商业拍摄。

商业摄影,并非简单被动快门记录影像,而是根据商业影像目的来控制记录设备,镜头选择,灯光、场景设定、材料造型等联动来实现画面。在课程中,老师们指导同学们侧重点于陈列的展示,综合利用商业摄影全方位技巧来表达,凸显作品的商业价值。

在现场,《商业摄影与影像设计》课程的同学们也跨专业学习到了《构成基础》《主题餐厅餐具设计》课程的设计概念,在专业素养与艺术灵感有了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展示了独特的艺术思想与视觉造型意义。

把课程搬到需求的第一线,已逐步成为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特色课程形式。此次在IF艺术美学餐厅的实践,不仅极大地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同学们能够更接地气、更直接地从“源头”汲取营养,也为同学们的未来打开了格局,让他们将来的择业有了更多的选项。

设计艺术学院的任课教师表示:“在此次教学中,我们确定了学习成果,完善课程体系,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实践项目。我们也根据每名同学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阶段性目标,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学生的综合组织成长速度会更加迅速。”

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很感谢有此次珍贵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去锻炼自己,挑战自己。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品牌文化,也可以根据企业文化需求进行与之相配的设计,从而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这更好地锻炼了我们实操的能力,而非纸上谈兵”。

校内+校外、高校+企业,是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之举,设计与艺术学院将坚持围绕“创新实践”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助力学校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成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广场路北二段60号

               联系电话:028-87979222


宜宾校区 地址:宜宾市南溪区凤凰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831-3306222 





icon_5.png川公网安备 51012402000532号 蜀ICP备05022230号-3    网站建设:成都三以网络